
?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。前不久,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,要講好抗戰故事,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。偉大抗戰精神,跨越時空,歷久彌新。回望波瀾壯闊的抗戰史,天下興亡、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,視死如歸、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,不畏強暴、血戰到底的必勝信念,歷經80多年的風雨洗禮,始終是激勵一代代人“怎樣才能繼續前進”的精神密碼。 不記國殤的民族難立脊梁,不敬英烈的國度永失光芒。偉大抗戰精神植根于無數先烈們用鮮血染紅的這片土地,永遠流淌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,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永不褪色的精神標識。今天,我們最好的紀念,不是空洞的口號,而是讓歷史被鄭重記錄、讓人民被深刻感動、讓未來被永久警醒的持久行動。 要讓歷史記好抗戰。歷史的書寫容不得半點含糊,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鮮活的生命,每一場戰役都承載著民族的精神密碼,每一個故事都飽含著苦難的輝煌。從長城內外的烽火到大江南北的搏殺,從淞滬會戰的血肉磨坊到平型關大捷的振奮人心,從南京大屠殺的血淚控訴到滇緬戰場的絕地反擊,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需要被搶救挖掘、精準考證、系統梳理。近年來,不少地方建立抗戰紀念館、整理老兵口述史、修復戰場遺址,讓歷史在文字、光影、實物中更加完整地、真實地被記錄下來,凝固成不可篡改的記憶,這就是對歷史最有力的捍衛。 要讓人民記住抗戰。歷史的價值遠不止在于被記錄,更在于被銘記。我們紀念南京大屠殺,不是為了延續仇恨,而是要明白“弱國無外交”的殘酷邏輯;我們緬懷楊靖宇將軍胃里的樹皮草根,不只是感動于氣節,更要震撼于“民族精神是最硬的骨頭”。讓人民記住抗戰,是持續強化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清醒認知,是對團結御侮、自強不息的深刻領悟。當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自發傳播抗戰老兵的口述史,當《黃河大合唱》的激情旋律在校園合唱中響起,我們看到記憶正在以新的方式生長——它不再是教科書里的黑體字,而是融入血脈的文化基因。 要為未來記下抗戰。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:“對罪惡的沉默,就是第二次犯罪。”今天的我們雖遠離了戰火,但仍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暗流,也要避免陷入狹隘的民族主義。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們用十年時間,為兩千多位幸存抗戰老兵建立影像檔案,那些布滿皺紋的臉龐與顫抖的軍功章,構成了最鮮活的歷史教材;《南京照相館》《東極島》用國際視野傳播中國抗戰故事,讓世界銘記這段屬于全人類的反法西斯史詩——都是為未來“記下”抗戰的題中之義。新征程上,我們要讓歷史成為照亮前路的燈塔,才能確保悲劇不再重演,讓和平的陽光永遠照耀民族的征程。 八十載歲月流轉,抗戰的硝煙早已散盡,但歷史的回響永遠清晰。記好歷史、記住歷史、記下歷史,不是沉湎過去,而是為了讓民族在回望中校準方向、在傳承中凝聚力量、在前行中堅守初心。這種記憶,既有“四萬萬人齊蹈厲”的壯闊,也有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的悲愴,更有“從苦難走向輝煌”的哲思。這些記憶,既是中華民族的“有字之書”、又是“無字之書”,無論什么時候都應該、也必須一代代傳下去!
作者: 夏明煒
來源: 安化縣融媒體中心
責編:周媛
一審:周媛
二審:陳亮
三審:吳丹
來源:安化縣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